本報記者 耿諾
  從東單路口向北騎了100米,就被出站的大公交車別了個正著;再往前騎50米,趕上111路車正進站,前方又是紅燈,三輛公交車一溜,將兩米多寬的公交車道堵了個滿滿噹噹,只能剎閘,單腳點地停住車,讓大車先走;好容易過了東單三條紅綠燈,往前的自行車道雖然寬,但一路有三四輛汽車將自行車道當成了停車場,為了躲車差點被併排騎行的人剮到車把;再往北自行車道重新變窄,但有不少行人在車道中穿行,左右閃轉騰挪還是差點撞了個老大媽……
  在東單公園附近上班的陳先生曾經連續10年騎車上下班。最近東單路口處試點修了一段自行車道,讓他的心重新癢起來——機動車與自行車道中間設置了高出路面二三十釐米的中央分隔帶,確保自行車行駛,是不是很好?但沒想到,昨天下班時,僅僅是東單路口到協和醫院這段只有500米的距離,就讓他打消了重新騎車上下班的念頭。
  今年9月,本市地方標準《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範》公開征求意見,併進入最終修改、即將發佈施行的階段。其宗旨是將逐漸還路權於自行車和行人,新建城市道路自行車道不劃停車位,已有道路上的機動車位將逐步取消。不過,以首段試行路段來看,仍有不少欠缺。
  “東單路口北”扯成仨車站
  公交出租與騎車人爭道
  從東單與長安街交叉的紅綠燈向北,東單北大街一段本來就是個由寬漸窄的漏斗形。作為道路試點之一,東城區東單路口北進行了改造試點,從東單北大街與長安街的交叉口往北,修出了正好在“漏斗”漸窄之處、一條不到90米的中央分隔帶,將自行車和公交車隔開。
  “自行車要貼著‘漏斗’往前騎,到了窄的地方就變成了公交車壓著自行車道直行,我要不讓,肯定就撞上了。”陳先生捏著閘,有些不自在。“騎車最怕公交進站、大車占道專別自行車。”
  原本東單北大街東側只有兩個“東單路口北”車站,一個在東單三條紅綠燈東南側,另外一個在狗不理東單店正門口。但近期110路和116路車站挪到了最南側分隔帶上。於是同一方向就出現了最遠距離達到342米的三個同名車站。對於行人來說,這隻是拉長了同名站台之間的距離,但對於騎車人來說,又增加了一個“堵點”。
  即使是這段特意隔出來的自行車道,也並不安全。試點自行車道外側還戳著出租車揚招站的招牌。儘管道路南側地面划上了自行車的標誌,但揚招站下方、也就是這段道路的最中間位置,還划著兩個機動車停靠的停車位。
  銀建出租車公司王師傅昨天晚上在東單附近拉活兒,猶豫了一下,還是將車停在了北邊東西側的路上。“這地兒本來就背陰兒,再加上划了自行車標記,誰敢開進去啊。”他回頭看一眼有沒有警察,說,“倆標誌都有,到時候真罰了錢,說都說不清。”
  500米車道忽寬忽窄變4回
  攝像頭難禁占道停車
  更難為騎車人的是,記者連續多日觀察後發現,自行車道雖然連貫,但受到硬件和機動車擠占,不到500米的距離,忽寬忽窄地變了4回。
  跟隨著陳先生的行駛路線,本報記者用激光測距儀測量了這500米路程上的車道寬度。最南側中央分隔帶分隔出來的自行車道只有2.3米寬。只要過了東單第一個紅綠燈,自行車道一下就變寬到了5.3米左右。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之間完全沒有隔離。
  “有的司機就跟沒看見地上實線似的,唰一下就開到輔路上停車。”陳先生指了指路邊已經停下的一溜汽車說。
  這段區域路邊雖然設了明顯的禁止停車標誌,但在18時40分到18時50分的10分鐘內,有一輛轎車、一輛中巴車和一輛工程車直接停在了禁停標誌前,將騎自行車的人擠在機動車道和停放車輛中間的窄縫裡。
  5米多寬的車道,中巴車的寬度為2.08米,停車時與路邊的距離還有10釐米,留出的自行車道就從5.3米減少為3米出頭。三輛汽車首尾相連停放,讓整條自行車道成了一個沙漏形。
  下班高峰時期,路上的機動車多,騎自行車的人也不少。幾輛車在自行車道上一堵,留出的縫隙只能讓兩輛自行車併排騎行。
  “幾乎常年有汽車在這兒停著,越是上下班高峰、早晨掛號高峰,停得越多。”在治安崗亭中執勤的一名中年男子說。
  記者查詢到,普通自行車的車把寬度為68釐米,如果併排騎車,每輛自行車之間留出的寬度是1米左右。這樣計算的話,5米多寬的自行車道一旦停上了機動車,基本也只能供兩輛自行車併排騎行了。
  “原非機動車道寬度大於3.5米小於6米的,應該直接取消路內停車泊位,禁止機動車進入。”一名參與《城市道路空間規劃設計規範》的專家稱,自行車道上停放機動車,對城市慢行系統資源是“極大的浪費”。
  過了東單三條路口,自行車道開始有硬隔離,寬度也恢復到了2.7米。但在這一段自行車道頂端即使豎立著“違法停車監測”的告示牌,仍舊有施工車輛停在硬隔離外側,自行車路段盡頭被一輛電力工程車堵住,只留出了不到1米寬的斜縫。“這怎麼騎?”陳先生看著直搖頭。
  “弱勢”侵占行車道
  人行道挖坑行人爭路
  “小伙子,騎車也不看著點!”在協和醫院正門對面,一位頭髮花白的大媽瞪了一眼及時剎車的陳先生。
  行人與自行車爭道也屬“常見”。尤其在這一路段,行人走到自行車道上,實屬無奈。
  從東單路口到協和醫院北側不到500米一段,東側的步行道正進行煤改電施工。目前雖然土方已經回填,但路面仍沒有完全恢復。
  從東單路口一直到東四,除了金魚衚衕附近少了些小商鋪以外,其它很多都是維持了十幾年的老門臉兒。周圍商鋪門臉中的營業員證實,東單區域進行煤改電工程已經好幾個月了,每天都有施工車輛扎在這裡,自行車騎不過來。
  “東單北大街真是一直沒消停過。”靠近金魚衚衕,租個門臉賣床品的王大姐記得,2004年這區域進行過一次管道施工,2005年整條道路都在重新修繕,奧運會前統一了門臉和牌匾,而到了2010年春夏,又整個更換過一次路面。
  對於商鋪來說,就指望著方便的慢行道能引來更多行人,增加門臉中的客流。這樣“折騰”並非好事兒。
  在市標辦進行的“關於使用自行車目的”調研中,有41%的騎車人選擇“沿途購物方便”,有14%的人選擇“接送小孩方便”。參與“地標”制定的專家說,沿道路旁邊的商店、銀行等各種生活服務設施與自行車交通十分密切。
  “修什麼都好,趕緊修好最好。自行車道能改好當然好,但千萬別這麼折騰來折騰去,最後把人行道折騰沒了。”王大姐有些不安。  (原標題:短短500米人車搶道騎車人驚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j43kjvol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